发挥人民政协优势
促进试验区各阶层关系的和谐
政协毕节地区工委 杜 娟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关系的和谐”。随后<<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对作好阶层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笔者认为,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是当前全党同时也是人民政协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故结合个人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谈点粗浅认识,以供商榷。
一、关于阶层问题的提出
关于阶层的定义:1979年修定的《辞海》是这样解释的,阶层通常指在同一阶级中,由于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若干层次。而对阶层的划分,理论界认为:阶层的划分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不同阶级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是同一阶级中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的不同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集团。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更多在对阶级、阶级斗争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历史过程、发展的趋势、引发的社会变革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而对阶层问题则疏于过问,再加上当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以及对建国前一些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急风暴雨似的革命性的改造,中国当时的社会结构简单地被划分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步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的时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企业家阶层、私营主阶层、中间阶层迅速兴起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了过去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划机制,原来简单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划分已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状。因此,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划分无论是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显得紧迫重要起来。
1997年底,创作了《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作品,名噪神州大地的著名作家梁晓声,以浓厚的感情色彩和辛辣沉重的笔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版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在书中,梁晓声生动地对“阶级”、“阶层”进行了描述,认为落后世纪与时代的生产力,好比是一把梳齿稀少的“梳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它只能将人类梳理成极有限的群体——阶级。而落后的生产力相对应的是薄弱的经济基础,是不能满足代表各个阶级利益者的经济需求的,阶级象胶和着的头发,在落后的生产力(梳子)作用(梳理)下,矛盾更为尖锐、突出、激烈,于是社会的大危险产生——阶级矛盾爆发为阶级斗争。而发达世纪与时代的生产力,更象是梳齿排列有序,结构紧密的“篦子”,而与先进生产力相对应的是雄厚繁荣的经济基础,对人类而言,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最为理想的“洗发剂”,阶级这一胶和着的头发,遇此便自然松散、顺滑,于是“阶级”被“篦”为“阶层”。梁晓声在书中,重点对“当代”资产者阶层.“买办”阶层.中产者阶层、知识分子、城市平民与贫民、农民、中国当代“黑社会”等阶层的构成、存在原因、滋生的土壤、发展状况、各阶层人群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虽然受时代的局限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梁晓声感性多于理性的思考与描述,使《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一书,有些观点还不尽确切与完善,有些分析还略显偏激片面,但作为一个作家,面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突出问题,敢于直面社会矛盾,提出自己的观点,其所富有的时代使命感和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精神仍是值得钦佩赞赏的。
1998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行研究,于是一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原所长陆学艺领衔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成立,该课题随即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研究课题,并得到科研院基金的重点资助。经过近三年的努力,2002年1月,其课题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问世,至此该《报告》成为研究中国社会转型及经济转型期的重要参考。
二、关于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问题
阶层问题既已提出,如何划分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什么为标准,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有不少人认为:应以收入水平的多少来决定所处社会阶层的高低;也有人提出依据“势”的强弱,也就是一个人(群体),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财富、资本)、政治权力、社会关系(靠山)、身份、文化知识或声望,几者之间相互转化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根据其“势”的强弱,将社会阶层分为三大类,即强势阶层、弱势阶层和介乎于两者间的中间阶层。而在西方社会学文献中,“阶层”与“阶级”混用,两者间只有些微区别,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经济、权力和声誉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具体社会的不平等)和马克思的阶级论,被称为当代西方社会学众多阶层/阶级理论的两大源流。陆学艺教授等在《报告》中,既综合考虑了西方两大源流的因素,又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实际,提出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在其理论框架中,组织资源(也称权力资源)主要指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指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指对社会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在这个理论框架的支撑下,《报告》将中国社会阶层分为了十大阶层,即: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经理人员阶层,指在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五)办事人员阶层;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
(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八)产业工人阶层(其中包含约占30%左右的农民工);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个阶层指无固定职业的年轻劳动者人群。这一阶层的形成,主要是指因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就业机会不足使许多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者长期待业;城市征用农用地后的失地农民等等。
这十大社会阶层又构成了社会五大等级,即处于社会上层的是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处于社会中上层的是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营人员、中等专业人员及中等企业主;处于社会中中层的是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是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处于社会底层的是生活贫困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半失业人群。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现代社会结构中处于上层地位的人数非常之少,处于社会中层地位的人数到2004年也不足20%,而更多人则处于社会中下层或低层,这样一种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客观上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体现在社会现象层面则是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平等,存在着引发社会矛盾和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1、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突出。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比GDP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009年的23倍,我国的奢侈品消费近两年都増长20%,上升至世界第二。而作为居民收入主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在财富迅速向极少数人群聚集的同时,则是绝大多数人收入增加的缓慢或相对于物价上涨、房价居高不下等因素,实际收入水平的明显下降。
2、社会资源过度集中,配置不合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类的理论框架是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拥有多少为基础进行划分的,而这三种资源多属于公共资源范畴,越处于社会阶层低层,就越缺乏这些公共资源,也就越缺乏向社会更高阶层发展流动的机会,将更加阻碍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健康发育。停滞的社会流动必然导致固化的社会结构,使处于社会低层的群体缺乏发展变化的机会。有资料显示,干部子女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机率是其他人的2.1倍。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势必会影响中低阶层人士(以及他们的子女)向较高阶层发展,形成所谓“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而在我国处于社会阶层低层的人数又十分巨大,这就使社会阶层的顺向流动就更为艰难缓慢。
3、社会中层规模过小,阶层结构仍较落后。按照国际社会的认为,看一个国家是否先进发达,除经济结构现代化外,还必须有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以社会中间层为主体,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不是金字塔型,而是橄榄型,社会大部分成员处于中等和中上层地位,少数人处在高层、较高层、低层。在美国,社会中间阶层约占总人口的60%;而在我国社会中间层占总人口数的比例非常低,只约占社会就业人口的15%左右。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在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仍面临农业劳动者阶层人数过大,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转移,向二、三产业转移不够的问题。1998年我国农业劳动者阶层占人口总数的44%,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者阶层仅占人口总数的16%以下,而同时期,马来西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者阶层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8.17%、24.19%、19.79%。社会低层庞大,大量城乡劳动力资源闲置而造成劳动力廉价。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0.8美元/小时,仅为德国、美国、日本、巴西的1.6%、2.6%、3.3%、11.3%,而低收入必带来消费不足,据统计:2008年,我国消费率为48.6%,低于世界主要国家60%以上的消费率。
4、社会认同感低,不稳定因素多
由于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不同,而相应的利益诉求协调机制并不健全,当社会个别群体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其利益表达与协调解决问题的渠道仍不够通畅,社会阶层间的具体矛盾便容易转化为复杂的社会矛盾。如当前“仇富”心态“藐穷”现象普遍,社会结构的快速分化,加快了上层精英化与低层碎片化及其固化趋势,使社会阶层关系极不和谐,社会成员间关系冷漠,缺乏人文关怀与友爱,长期的情绪压抑在外部因素诱导下,易导致发生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如2010年上半年,在多个中小城市相继发生了校园事件,事件既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也体现出愈是在“欠发达、欠开发”地方,愈难给处于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提供改变命运、改善生存条件的机会,在长期的压抑和悲观失望情绪影响下,个体的仇恨心理进而演化为对社会的报复行为,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先进发达国家步入现代化进程,所有发展中国家在转型期都经历或正在面对的共性问题,所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处于转型的时空压缩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共存)与社会、经济双重转型期,问题就显得更加尖锐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就更大。特别对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各地,既面临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又要在经济底子薄,社会事业滞后的条件下处理好社会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任务就更为艰巨,工作难度也就更大。而人民政协结合自身特点,围绕履职尽责,在助推毕节试验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发挥优势,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三、促进试验区阶层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1、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凝聚社会阶层力量。一是致力促进各社会阶层的团结。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人民政协具有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显著特色,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组织结构优势,扩大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服务,团结不同的社会阶层,凝聚不同的政治力量,发挥人民政协组织中各阶层委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的社会合力,营造心平气顺、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二是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民主有利于统筹合力、广纳群言、兼顾群益,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促进因素。关注民生,了解民情,顺乎民意,注意倾听社会阶层群体不同的声音,通过有效途径,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努力促进实现多数人的意愿和维护少数人合理要求相统一。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开放大局,是人民政协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应该看到:当前社会阶层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先进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曾经历过,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以解决。促进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在于发展,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在于实现国强民富。古人云:“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人民政协在坚定不移地遵循“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原则中,要更为广泛地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强调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美好愿景,使社会各阶层坚信: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终将惠及人民。按照省委提出的“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加快实现毕节试验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目标,凝聚起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信心和合力,在科学发展中更好地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同时,推进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建设。
3、履行“三大职能”,促进阶层关系的和谐。“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在促进社会阶层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政协大有可为。一是当前要牢牢把握协商议政的重点,围绕制定毕节试验区“十二·五”规划,议大政,商大事,发挥人民政协代表性强、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关注涉及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在制定规划中,既充分考虑社会总体利益,又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体合法的局部利益,既考虑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考虑社会结构的健康发育,长远地、可持续地构建和谐社会。二是围绕关注民生开展民主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我国实行党的纪律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媒体的新闻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之一,本质是扩大的民主,是一种非权力性监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其参加单位及个人的代表性作用,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利用政协的委员视察、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对富民惠民政策的落实、关乎民生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进行监督,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各级党委、政府制定的促进公平正义、惠及普通群众的政策落到实处,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科学发展,进而缩小社会阶层的差距,构建社会和谐。三是紧扣发展参政议政,当前重点是紧紧围绕制定“十二·五”规划,发挥人民政协联系广泛,人才聚集的优势,通过开展调研、视察等,了解和反映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倾听和了解处于社会低层群体的愿望和要求,充分吸纳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建议,为维护不同阶层群体的合法利益鼓与呼,在试验区未来发展中,更好地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让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愿望在“十二·五”规划中得以逐步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 |